查看原文
其他

突破“信息茧房”:当科技巨头成了言论自由的“裁决者”

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好书推荐 2023-05-08


1月6日,特朗普遭到了美国所有社交平台的“集体封杀”,连儿子的账号都被“株连”,面临“社会性死亡”。


此事毫无意外地引爆了互联网上的大论战,大家忙着站队——

 

论战一:言论自由vs宣传仇恨,一方认为言论自由是基本价值观,必须誓死捍卫特朗普说话的权利。另一方认为特朗普的言论会颠覆美国社会,必须剥夺他的话语权。

 

论战二:资本权力vs政治力量,一方认为互联网巨头的资本权力已经可以无视政治力量。另一方认为这是互联网巨头的背后的政治力量——民主党针对特朗普的“政治追杀”。

 

论战三:普适价值虚伪vs普适价值的自我修复,一方认为这一事件下,美国所谓的“普适价值”是虚伪的,其实根本就没有言论自由。另一方认为这只是特殊情况,这么做是为了维护最重要的“普适价值”,也就是尊重民主大选的结果。 


但很多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所没有注意到的,这一事件的背后,是“言论自由”的根基已经随着时代发生了剧变——德国总理默克尔一眼就看到了其中的要害,她说:商业公司代替法律,是赤裸裸的僭越行径。


从洛克等思想家第一次提出言论自由这一概念,到民主制度确立言论自由的原则,这一问题都是针对公权力而言,但如今这一基础却发生了变化,企业平台开始有能力利用自身优势去封杀公权力。


理论总是有成为枷锁的危险,会妨碍我们看见随时都在改变的现实的复杂性。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背景与前提条件的,无视二者的存在,哪怕方法和数据再准确,也不可能思考出真知。

 

比如当言论自由的前提条件发生了改变,这时如果不直面这个新变化,原来的思维框架就会变成一个茧房——只能从自己的立场、观念,而非事实出发来理解世界,结果就是事实在信息茧房的透镜下,被各种扭曲,争论中的人们,在各自的构建的信息茧房中自说自话。

 


对此,施展老师在《破茧》一书中说道:我们看待现代社会的种种新问题,绝不是用老观念套新问题。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思维的“破茧”——尤其是避免身处“信息茧房”之下的两种思维误区:


“封装式思维”:用情感替代理性,用观念遮蔽现实

 

我们不难发现,上述关于特朗普的种种争论,无论立场如何,都已经掉入了“非此即彼”、“二元对立”的思维之中。

 

施展老师将这称为“封装式思维”——即本能地把各种问题都封装在一个框架下思考,只有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。

 

这种思维可以简化复杂的世界,通过很低的成本塑造社会共识,在社会变化相对缓慢,观念可以根据现实及时修复的工业时代,是很有成效的。

 

但在信息技术大爆炸的今天,观念已经越来越跟不上世界的变化了,如果还用这种思维模式,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只会越来越扭曲与撕裂——就像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,无论从那个角度出发,其实已经很难解释真实世界的变化了。


◎“二次茧房”化:茧房所营造的虚假舒适,无法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


在信息茧房中人们不习惯和不同的观点共存,还可以拉黑不看,但公共事件给社会带来的种种伤害,却无法躲在茧房中当他不存在。


一旦重大的突发事件击穿了原有茧房,大家开始在同一空间讨论问题,往往造成巨大的撕裂与分歧——大家迅速站队、互相攻讦,直到社会舆论彻底撕裂,完成站队,形成“二次茧房”。


比如当一个企业平台,声称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,“炸”了公权代言人总统的号。比起站队,更值得思考的是,这一事件,究竟应该视为社交媒体的“第四权力”对公权的博弈监督,还是该解读为巨头公司的崛起让他们成了新的独裁者? 


因此,只有从种种因素构筑的“信息茧房”中走出来,才能真正认识到事情背后的逻辑与真相。


……


正如施展老师在《破茧》一书中所说:“人类已经进入大洗牌时代,当下人类最紧迫的任务,就是突破信息茧房对视野和格局的限制,否则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里,进而被时代淘汰。”

 

尽管施展老师的观点在学界,经常引起种种争议,但正如他在书中所传达的——当下很多学者无视问题本身的变化,只忙着站队。但事实上比起站队更重要的,是为新问题找到一个充满解释力的解释工具。

 

为此,先知书店特别推荐施展老师最新力作的《破茧》——走出信息茧房,拥抱一种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,直面真实世界的思维。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本书的少量签名版,识图扫码即可一键收藏(还可一并选购施展老师的签名作品集):

策划:先知书店
撰稿:屏营、愈嘉

▍延伸阅读

招聘 |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

失控:美国的问题,世界的难题

所有的失控,都重回控制:过去20年,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?

谁想独占真理,真理就会嘲笑谁

要么洞悉本质,要么被假象俘获

告别“上帝视角”,这个世界会好很多

认知的两大陷阱:知识胶囊与有毒思想
何怀宏:那些让别人去承担后果的知识分子
现实是思想的后果:那些高度组织化的文明,都走向了瓦解

警惕知识分子的鸦片——当意识形态成了新的“宗教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